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科研科学研究
    
王志东:我国地方社科院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29 16:14  作者: admin        阅读量:

我国地方社科院作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2004 年1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发布以来,各地方社科院积极按照文件精神,调整科研主攻方向,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地方社科院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地方社科院要更好地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包括了目标导向、政策措施、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等,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各项科研活动有制度可依,尽量减少科研管理中的随意性,促进科研活动的良性发展。因此,正视当前地方社科院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找准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立足点很有必要。只有通过管理目标、管理程序、管理内容和管理办法的制度化,才能保障各项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当前地方社科院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大力推动科研转型的今天,地方社科院科研管理体制规范性越来越强,各地方社科院在课题管理、学科建设、调研基地建设、科研考核、科研成果奖励、学术交流等具体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科研规律,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的科研规律,认真总结经验,把在多年科研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政策措施,以文件、规定、管理办法等形式加以规范,建章立制,使各项科研活动有章可循,为推动科研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调动了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管理体制还有未理顺之处,存在着与地方社科院科研转型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题管理机制与组织方式不适应新要求

一是在课题立项管理方面,重立项轻过程。不少单位在竞标课题立项上投入力度很大,在课题设计论证环节管理严格,但是在课题立项后往往疏于管理,不能及时跟进,课题按时完成率低,结项时也把关不严,对发表刊物要求不高,同行评议流于形式,导致很多课题研究成果水平较低,完成后很少实现成果转化,影响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

二是在课题组织形式方面,基本上仍然是课题负责人单兵作战,或是二三人在研究,很少有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缺少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这一研究组织形式较适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在应用对策研究中,研究课题往往牵扯到多学科、多领域,比如一个经济学的课题可能要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开展研究。要真正搞好应用对策研究,就必须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机构的合作研究,否则,研究出的成果质量得不到保证,或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 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一是成果评价机制偏重于基础理论。多年来,地方社科院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一直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同行评价、轻社会评价的弊端,近年来这一局面虽有所改观,但基本上沿用了高校论文评价模式,根据刊物、出版社影响力、检索引用数量排行、主办或主管单位的行政级别等标准划分为几个档次,给予不同的评价,客观上造成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轻应用对策研究的后果,影响了科研人员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评价的不确定性。不少地方社科院把进入党委政府决策作为应用对策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进入决策的标准却难以衡量,笼统地说,就是被决策机构采纳或者获得某一级别领导肯定性批示的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具体到操作层面,仅被决策机构采纳就可以分为文件全文转发、采纳主要观点、采纳部分观点等。标准的不确定性导致对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评价的难度增大,主观性、随意性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 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体制不完善

一是科研成果转化体制不畅。当前,发表论文、出版著作难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普遍问题。专业期刊数量少,论文发表周期长,出版著作成本越来越高,使得一批有很好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观点停留在作者本人那里,无法在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更无法发挥其作用。由于与政府实际工作部门、企业缺少联系,即使发表了的成果,也不能在第一时间为决策层知晓或应用于实践,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变成了无价值的知识沉淀,失去了其本有的创新性和时效性,造成了巨大浪费。

二是在宣传推广方面重视不够。多年来,地方社科院科研成果推广宣传对象主要是党委政府等决策部门,不善于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手段向社会推介研究成果和专家学者,地方社科院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品牌没有打出去。许多有很好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在圈内循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造成了成果与现实的脱节。

(四) 科研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不尽人意

一是学术交流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方式落后,学术活动低水平重复,争取不到举办全国性、高层次学术活动的机会,也很少邀请到某一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会; 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参加高水平学术活动的机会少,缺少与学科顶尖专家思想交锋的机会; 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不及时。

二是科研合作平台建设方面。受目前社科院体制因素影响,市县级以下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到基层调研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近年来,不少地方社科院通过合办研究机构、建立调研基地等手段,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没有制度约束,联系较为松散,沟通联络不及时,信息反馈渠道匮乏等问题,影响了合作平台的综合运用。

二、创新地方社科院科研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 “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立足于地方社科院发展的实际和向应用对策研究转型的新特点,地方社科院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应以提升科研能力与服务决策水平,扩大地方社科院影响力为目标,不断创新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引导科研重心转向应用对策研究,保障科研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是着眼于推动科研创新。创新是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流程再造,不断探索新办法、寻求新途径,使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创新性研究就是要善于站在时代前沿和决策主体的角度,深入研究、缜密思考、大胆探索,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给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就是建立起科研创新推动机制,引导科研人员跳出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思维定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科研,敢于并善于向领导决策机构提出战略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意见建议。

二是着眼于引导科研重心转向应用对策研究。地方社科院关注研究的问题大都属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主要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就要有敏锐的视角,做到及时全面把握地方党委政府一个时期内的工作中心和大局,对于一些可预见的或已经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提早布置科研任务,提前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及时开展综合研究。

三是着眼于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科研资源较为匮乏,就是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五路大军”中,与高校、党校、党委政府研究机构相比,地方社科院在争取财政支持、申请课题、学术评奖等方面也没有优势可言,能够掌握的科研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科研管理体制创新要优化整合有限科研资源,合理配置调度,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做到使用最优的人力、财力、物力去完成科研任务,增强社科院科研团队的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科研资源。同时,也要做到科研资源向重点研究领域和青年科研人员倾斜,保证科研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是着眼于扩大地方社科院的影响力。地方社科院虽然从事的是应用对策研究,却不直接接触社会资源,也没有盈利能力,其经费来源于全额财政拨款。只有不断扩大地方社科院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以及社会影响力,打造地方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品牌,才能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研究经费,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五是着眼于提升科研管理水平。要重视对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要勤于钻研和学习现代管理理论,注重加强科研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在科研管理人员中提倡加强管理理论学习的风气,鼓励通过研究管理问题完成理论升华,并能指导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鼓励管理科学理论工作者与实际管理工作者联合开展研究。

三、地方社科院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途径

按照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地方社科院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转变传统的规划式、滞后式的科研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创新化的科研管理模式,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引导科研重心向应用对策研究转变,推动科研转型和新型智库建设。

(一) 创新课题研究方式和课题组织机制,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课题研究工作既是地方社科院科研工作的中心点,也是科研工作的起始点。因此,必须把课题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务来重点抓、长期抓,创新课题研究方式和课题组织机制,建立促进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水平。

一是创新课题研究方式。要加强对重大课题的组织与管理,以应用对策研究为指导方向,对地方党委政府关心、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立项,快速反应,由院领导或知名专家牵头,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调,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攻关,在短时间内拿出高水平成果,通过各种渠道上报党委政府参阅,充分发挥服务决策的作用。对于意义特别重大的成果,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公开发表出版,充分发挥理论成果的指导价值作用。要强化课题跟踪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注重选题的连续性、递进性和关联性,力求把课题研究透彻,确保课题研究真正见实效、出精品、有影响。

二是完善课题组织机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立项。国家课题的立项与完成情况作为地方社科院科研能力和水平的直接体现,要从申报环节就加大力度,精心组织设计,提高论证水平。对于立项成果要加大配套力度,为课题负责人圆满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创造条件。要重视打造社科院咨询服务的品牌,精心组织实施每一个横向合作课题,安排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作为课题负责人统筹协调,整合院内外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三是完善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围绕科研转型这一目标,以课题的组织、部署、协调、管理、检查和服务为核心,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过程管理,及时督促课题研究进程,强化课题的质量保证,特别是与学术活动、基层调研、学科建设、科研考核、人才培养等环节结合起来,以课题研究为龙头,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带动社科院课题研究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 着力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是拓展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产生创新思维、提升科研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地方社科院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创新学术活动组织方式。要打造地方社科院自己的学术活动品牌,着眼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争取承担全国性、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研究所为单位,采取学术报告、专题交流等形式,丰富院内学术交流氛围。通过举办学术活动,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联系,扩大地方社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要积极为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参加高层次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地方社科院受条件限制,不可能过多地举办高层次的学术活动。要创造条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并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是注重实效,完善学术活动成果转化机制。要注重学术活动成果的转化,对在学术会议上交流的有价值、有影响的报告成果和对策措施成果要结集出版、推向社会,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对于有较强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要通过相关渠道上报,供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三) 完善科研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开拓社科院发展空间
应用对策研究不同于以往的“经院式”封闭型研究,要拓展社科院发展空间,就必须坚持开门办院。广大科研人员必须走出去,深入基层实际、深入群众,获取翔实准确的一手资料,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升华理论。为此,地方社科院要深化开门办院工作,通过合办研究机构、建立调研基地等手段,为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提供平台。

一是联办研究机构。与实际工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办科研机构,构建社会化平台,可以挖掘整合社会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破解理论和现实难题,减少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同时,通过联办研究机构,加强各项合作,广泛开展信息共享、人员交流,特别是吸收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实现人才共享。

二是加强调研基地建设。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获取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地方社科院要搞好应用对策研究,就必须加大调研工作力度。要选择典型性县市设立调研基地,通过合作研究等渠道及时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为当地提供发展思路。通过搭建调研基地这一平台,规范调研活动,方便科研人员到一线获取研究素材,使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成为掌握国情省情的专家,积累足够的研究素材,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研究任务,使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 创新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机制

要多措并举完善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把研究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需求。

一是要建立健全与党委政府的联络沟通体制。要完善成果报送反馈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最新的、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对策建议及时呈送到党委政府领导手中,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咨询服务。要密切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研究部门的配合,积极承担和参与党委政府确定的重大调研课题,争取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视野。

二是打造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加强成果宣传是实现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根据研究成果的性质不同,可以分别以社会决策参考、学术报告、科普活动乃至媒介宣传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拓宽成功转化渠道,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要逐步建立适合地方社科院实际的,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有价值的重大课题成果要根据情况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积极开拓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新途径。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媒体等传媒载体,扩大宣传力度,打造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知名品牌,增强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五) 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考核评价机制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需要进一步寻求科学化、规范化的评价准则。加快推动地方社科院发展,促进科研转型,推动学术创新,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和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的激励机制。要加大对精品成果的奖励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进入决策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于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获得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进入党委政府决策的成果,参照主持国家课题、获得高档次奖励的标准予以重奖。

二是不断完善成果考核评价办法。在成果认定和评价上,打破纯学术的标准,将决策咨询类成果全面纳入科研考核范围; 在成果考核方式上,对进入决策的未公开发表的对策类成果也予以认可并给予相应的赋分。

 (六) 创新学科管理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夯实科研基础

科研成果和人才是以学科为纽带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学科建设是地方社科院科研发展的基础。要适应形势需要,整合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规范学科管理,推动学科建设。

一是整合学科资源,完善学科体系。要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优化学科布局,巩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创新,使传统学科增强活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建设,发展优长学科,进一步增强学科科研能力和承担重大应用对策研究课题的能力。要加大新兴、交叉学科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拓展学科分支方向深化学科建设,使之成为科研发展新的增长点,带动应用对策研究的更新发展,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二是规范学科建设和管理。要根据地方社科院发展需要,组织专家对现有学科进行评估,确定一批重点学科,规范学科带头人和首席专家的选拔与管理,并严格按规定进行检查和考核。要通过一系列规范性举措,建立起学科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根据学科建设和重点研究方向,对学科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优异的,加大扶持力度。要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培育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加大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力度,使其快速成长,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人才队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发展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国地方社科院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创新管理思路,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障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服务决策的水平,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