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科研科学研究
    
张凤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12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马克思主义论坛》第10辑 阅读量:

 

 张凤莲.jpg

文化改革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特别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就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2013123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2014228,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指导。

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方向引领未来发展,方向决定命运前途。文化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解决向什么方向改革、怎么改革的问题,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问题,是关涉文化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已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成就所证实,是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能否坚持这个正确方向,不仅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本身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前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较为突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体制机制弊端日益显现。国际上,各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不断加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腐蚀的活动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的任务空前繁重和紧迫。因而,越是深化改革开放,越是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观点,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力保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和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着力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勾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内核、价值理想和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统一,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壤沃土,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根脉,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礼、义、仁、智、信和为贵和而不同、爱国主义等优秀传统思想的凝练和提升。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吸收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广泛吸取了国外文化价值理念的合理成分,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世界性。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做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主体价值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价值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符合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确保文化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遵循发展规律 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效高效

2013724,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客观规律的后果只能是走弯路甚至失败。文化作为社会的重要领域,其改革发展也存在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客观规律,对此,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加以遵循,这是保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效、高效的关键。

文化体制改革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的改革相统一和协调。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经做过深刻论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地位日益凸显,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当今世界,文化是生产力,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发展;文化是政治,是民族之魂、之根,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民生,文化育民、富民、惠民,决定民生幸福指数的高低。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紧密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化体制改革是整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做到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协调,突出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协同性。2013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调研时指出:“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目前,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文化体制中能够改的、可以改的、比较容易改的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都是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单兵突击式的改革方式,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更加注重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改革的统一和协调,突出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协同性。

文化体制改革要适应领域的自身特点,适应文化发展的特殊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由于文化具有不同于政治、经济、社会的独特性,因而,文化体制改革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文化与经济、政治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具有意识形态与商品双重属性。虽然文化的商品属性很重要,但任何时候,文化改革发展都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属性的主导性。在社会发展中,文化担负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功能,因而,文化的商品属性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意识形态属性。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即文化的灵魂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而,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重视创作生产的内容质量和内涵,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

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首先,文化与经济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化的商品属性,要求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次,文化市场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渠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和服务都是通过市场才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品,离开市场,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导向,必然导致文化发展经济效益的不佳,进而导致意识形态弱化、政治导向虚化。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都没有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没有否定文化的商品属性。相反,马克思是在分析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中充分肯定了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重大历史作用,从而得出了实现共产主义、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性结论。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的,是在发展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来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本世纪初,我们党尊重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出和注重发展文化的商品属性,实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向深水区顺利迈进,同样必须继续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树立问题意识 着力解决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度重视、解答和解决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重大问题,始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201391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在深化改革中“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按照“四分开”,即管办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深入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推动政府部门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彻底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彻底转变,实现裁判员、运动员各司其职的良好发展局面。政府要加深对文化改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搞好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战略规划,制定文化政策法规,实施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和有效管理,避免文化体制改革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碎片化,大力提高政府文化宏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管理协调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实行权力瘦身和权力示众。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覆盖全社会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方面多层次文化需求。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一步发挥文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培育具有独立经营能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大力发展资本、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市场立法执法步伐,完善经济政策,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着眼扩大中华国际影响力,提高开放水平。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成果的同时,深化对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扩大贸易,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在任何情况下,不管面对怎样复杂的局面、怎样难啃的硬骨头,都能做到胸有成竹、泰然处之、愈挫愈勇、坚如磐石。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与发展方向,文化体制改革要建立文化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公共文化保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文化资源整合。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指标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选任和政绩考核指标,与干部奖惩、晋升挂钩。建立公众评价机制,扩大公众的评估参与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文化服务,逐步形成坚实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建立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能发挥凝心聚力、坚定信念的重要作用,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2014224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强化保障,科学构筑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体系,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促进文化消费增长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相互依赖、相互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密切关系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生产。因而,推动文化消费增长,必然会带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和多元化发展。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这说明我国广大居民的文化需求已进入倍增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化改革,建立促进文化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撬动文化消费的支点,激活文化市场,把人们的文化需求转变为巨大的市场购买力,推动文化生产力大发展,就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着力点。

2013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使我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难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要打好这场攻坚战,必须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做到信心坚定,紧紧围绕改革的任务目标,创新机制和举措,行动坚决,科学推进、勇于担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研究员)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人民日报》20131129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