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科研科学研究资政建言
    
杨金卫: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14-09-30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8月版《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阅读量: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起着奠基性和关键性的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植根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邓小平理论,其开创性、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上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统一的光辉典范。

 

一、邓小平理论的孕育创立和发展过程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 的历史性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观点。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进了党章。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必然逻辑。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轮廓。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这以后,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各方面体制全面展开,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理论观点也不断丰富。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地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新的概括和深入阐发,把邓小平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科学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多方面推进邓小平理论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做了全面阐述,并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随后又载入我国宪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前提下提出的新课题。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理论围绕着这个根本问题,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不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境界。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不仅目标远大、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深刻、体系完整,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集中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统一。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 。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3]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4]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6]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7]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8]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9]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10]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从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出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纬,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按照严密的逻辑依次展开。各个理论观点紧密衔接,彼此包含,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同时,这一体系并不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孕育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探索之中,形成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期,并在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基本的轮廓、完善科学的体系。与这种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相呼应的,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因此,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的逻辑的统一,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性地位和开创性贡献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邓小平理论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中国实际、着眼未来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和框架构建方面,起着奠基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首先,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揭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而抓住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敏锐地把握历史机遇,回答了人们思想上的各种疑惑,为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邓小平理论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指出我国正处于而且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石。

其次,邓小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11] 从理论形态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邓小平理论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以上内容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其他思想观点,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发展观和群众观,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再次,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索,多次对其框架和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从主要矛盾、基本国情、精神文明等十个方面,初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点”。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改革开放14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从党的重要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中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的统一,是我们党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导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12] 时代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党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不断增强改革的政治定力,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新篇章、新辉煌。

(本文为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处长、研究员。)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3]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4]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5]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220页。

[6]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7]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8]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9]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10]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1118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