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科研科学研究资政建言
    
秦庆武:推进城镇化要坚持山东特色
发布时间:2013-01-30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3-01-25 阅读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11年底,山东的城镇化水平首次跨越了50%的大关,在城镇地区居住的人口超过了农村居住人口,实现了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重大转型。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类型
    城镇化本质上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它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农业本身由于机械化、化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释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较高的工资水平、完善的公共服务又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就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全国农民工总规模达到了2.5亿左右。
    中国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跨省区的长距离的人口迁移。这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一些工业化水平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如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份,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到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另一种是以省内为主的就地就近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一些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由于自身就对农村劳动力有大量需求,使本省劳动力不用出省,甚至出市、出县就能转移就业,从而促进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山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城镇化发展的山东模式
    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近20年来,山东农村劳动力90%以上在省内实现转移,其中70%在县域内实现转移,真正走出了一条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城镇化之路。总结山东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县域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山东的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在多年来全国县域经济评价中,山东在百强县中稳居前三名,基本上占据了1/4左右的席位,这与山东县域工业化水平有较大关系。以工业化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转移就业岗位,从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提高了当地的城镇化水平。
    二是以城市群和产业带带动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逐步形成了以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城市为主的半岛城市群,吸引了大批当地和省内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沿海转移。与此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以半径100公里左右的淄博、泰安、德州、聊城、莱芜、滨洲等城市为经济圈层的省会城市群。以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城市组成的鲁南经济带。这就有力地带动了山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三是以企带村实现就地城市化。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崛起,山东出现了许多工业名星村。如山东龙口的南山村、荣城的西霞口村等。这些村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既带动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还吸引周边村甚至周边镇和县的大批农村劳动力前来就业。如龙口南山村吸引的外地人口达3万多人,人口的聚集使当地形成了建筑密集、设施先进、环境美丽宜居的小城镇,从而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四是以农村社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在山东东中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近年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开展了以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导向,以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为内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如诸城市用几年时间以两公里为服务半径,建立了208个社区取代了1249个村庄。社区建设促进了人口的相对集中,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就地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享受到城里人才能有的生活,带动了当地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三、坚持城镇化发展的山东特色
    以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为特色的山东城镇化之路,对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低,有利于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目前我国跨地域转移到大城市的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收入低,根本在城市买不起住房,因此只能象候鸟一样往返于家乡和打工城市之间,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山东的就地就近转移模式,不仅能照顾到家庭生活,而且还可以使许多农民工经过几年积累,在县城买一处低价房,从而使县城和中心镇的人口聚集加快,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转移就业。
    二是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推进当地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已从“无限剩余”转为全面短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大城市的企业不但要付给农民工较高的工资,而且要为他们提供宿舍、食堂等生活条件。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则能使企业降低劳动成本,有的甚至不用提供宿舍食堂就可以招到工人,从而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是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县域、镇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劳动力的长距离转移使农村精英彻底离开土地,经营农业的只有老人和妇女,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和现代农业建设。而山东的就地就近转移模式则使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可以实现兼业化,部分农村精英可以兼顾经营农业,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据有关数据,全国的农地流转率在20%左右,而山东的耕地流转率仅有10%左右,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山东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模式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总之,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模式,符合山东的实际,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坚持走有山东特色的城镇化之路,是我省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