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科研科学研究资政建言
    
张凤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
发布时间:2013-03-14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齐鲁学刊》2012-5 阅读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观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丰富厚重,要为全国各族人民所认同、接受、践行和传承,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易懂、易记、简洁、通俗,能够被全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和概括,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根本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生长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功能

价值观是价值的意识层次,是主体针对特定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以及自己的行为所作的评价。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核心价值观在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代表着社会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体现着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不可分、有机统一。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是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原则与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而是对这四个方面的凝练和概括。

从实践层面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激励和整合等多种功能。第一,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价值需求和价值理想,能够凝聚人气,对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价值导向作用,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的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代中国,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引导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抓手,能够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取得凝聚人心、人气、人力的巨大成效。第二,激励功能。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人的需求,需求决定人们的行为目标。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懈奋斗的行为动机,发挥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长干劲的重大作用。 第三,整合功能。整合是将部分统一为整体,社会整合是指对社会上各自独立又有一定联系的要素按照某种规则或规范进行调整或协调,使之成为统一体的过程或者结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构不仅能够在当今社会中形成求真避错、趋善避恶、尚美避丑的价值观主流,而且能够强化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和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任何价值理念都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其凝练和概括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其他社会的价值观,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主要价值追求,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要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特质,包涵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其思想和理论体系中并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直接、系统的阐述,而是采取间接的方式,从人民大众这一社会主义价值主体出发,把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作为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因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主体和价值诉求的人民价值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和厚重根基,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体现其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统一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基因、中国根脉,必须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礼、义、仁、智、信”、“和为贵”、“和而不同”、爱国主义等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不仅是维系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发展不能离开这些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必须对这些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有所反映。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以皇权政治为主要形式的封建社会政治关系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只能批判地吸收而绝不能简单复制。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具有鲜明包容性的开放体系,必须且善于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大胆借鉴外国价值理念的合理成分,又要划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限,防止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消极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概括,必须为人民群众所认可、所接受、所传承。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的长期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离不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对社会意识形态及思想道德层面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做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主体价值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人民群众从事的社会实践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因而,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概括,必须为人民群众所认可、所接受、所传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发展目的等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爱国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改革创新、文明和谐。

1、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思想理念,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彻底解放,因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凝聚民心民力的主要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最高层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本质内容和发展指向,纳入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之中。《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科学阐释以人为本丰富内涵时明确指出: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新时代的集中表达,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着一条共同的主线,渗透着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最高层面,是具有综合性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2、公平正义

公正正义的含义是均衡与合理,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社会公平正义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诉求,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也是自古以来人类的热切愿望和不懈追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3、民主法治

民主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法治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马克思主义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批判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内在矛盾,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列宁在创立和领导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提出了“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法治思想,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提出要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内涵中,民主法治列在首位,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视,高度反映了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民主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4、爱国奉献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凝聚维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旗帜。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坚如磐石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始终是爱国主义最为厚重的历史意蕴。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感情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是爱国热情与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的有机结合。当今时代,爱国主义鲜明地凸显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诉求和时代内涵,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强大,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应该尽职职责,奋发图强,敬业奉献。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期爱国奉献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辟概括。

5、团结互助

团结、友爱、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儒家的“仁爱”、“泛爱众”,再到墨家的“兼爱”,到魏晋玄学的“大爱无私”,都表达着中华民族对团结友爱互助的价值追求。团结互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团结互助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在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等大灾大难面前,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临危受命,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社会各界齐声响应,迅速筹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亿万人民群众慷慨解囊,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这些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大爱精神,正是对社会主义团结互助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艰巨伟业,为此,必须继续弘扬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同心同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在不同意见面前,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在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荣誉面前,要相互谦让,他人为先;出现了失误和挫折,要勇于内省,敢于承担。

6、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即忠诚老实,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则是诚实的外在表现。我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就有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实守信作为一项崇高美德而加以颂扬,孔子有句名言:“言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从古至今无数有志之士信奉诚信,弘扬诚信,践行诚信。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公认的伦理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和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更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并将之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下大气力在全社会开展诚信宣传教育,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方面,党和国家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7、改革创新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爱国主义相互统一、相互补益,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改革开放以来,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讲求效益、奋勇争先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精神,激励中国人民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创新仍然是支撑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强大动力。

8、文明和谐

崇尚、倡导、追求文明和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懈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域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是高度文明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文明形态,不仅物质极大丰富,人也将彻底摆脱异化状态,得到全面自由发展。追求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讲“知和曰常”,法家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以维护社会稳定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把中国变为一个文明先进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活而不乱、安定有序、和谐稳定、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支撑、相互推动,共同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构筑起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撑。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