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科研科学研究资政建言
    
郑贵斌: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3-05-21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马克思主义论坛》2013第8辑 阅读量:

 

 适应经济与文化紧密融合的时代要求、顺应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促进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融合发展,为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提供更有力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海洋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海域国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我国无疑是个海洋大国。尤其是中华民族历来就重视海洋,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可以说中国具有海洋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显著优势。

 1、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为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先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海洋经济,逐步放开、搞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几年来,海洋经济发展更是连年递增、突飞猛进。(见图1201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5 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6 508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 062亿元。需要指出的是,从产业结构来看,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 32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 8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 408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47.9%和47.0%。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活动日渐丰富,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培育了良好的土壤,提供了优质的传播媒介,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传播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而海洋文化也越来越借助经济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

 


   
1  2006年—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

 

 2、中国丰富的海洋文化为融合发展提供文化条件

 海洋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中国丰富的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文化因素。这些先进的海洋文化因素渗透于海洋经济的方方面面,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的意识大大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了“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实施;海洋文化中自强、自信、勇于博采众长的意识,促使我们在对外经济合作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海洋文化中勇于冒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海洋经济建设中有助于形成敢想、敢干、敢闯的氛围,在不断摸索、不断突破中迅速崛起、迅速前进;海洋文化中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观念更是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了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这些精神层面之外,海洋文化还可以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海洋文化产业就是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国海洋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其他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海洋文化建设。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强调遗存与中国内水和领海内的一切源于中国的、起源国不明的和起源于外国的文物,以及遗存于中国其他管辖海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和起源国不明的文物归于中国所有。尤其是在对水下文物进行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的时候,一定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从而有效地从法律层面保护了我国海洋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提升民众自觉保护海洋文化资源的意识,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中国海洋二十一世纪议程》,第一次明确了海洋文化政策的战略目标,强调促进海洋事业的公众参与,形成全民族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发展海洋事业,沿海民众协同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新局面。加强海洋知识的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建立沿海地方政府和民众海洋事业参与机制,建立海洋开发、保护专家咨询制度。这个《议程》较为清晰地绘制了海洋文化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相互融合的简单路径。2005年,我国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并自当年起,每年711日定为“航海日”,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内地的实施日期,掀起了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融合的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通过活动的开展,使人们普遍提高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资源意识、现代海洋意识,进一步认识到进行海外贸易的同时要注意传播中华文化、开拓海洋事业的同时要弘扬优秀民族精神。2011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强调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是党在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指明的,是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发展做出的新的战略选择和决策部署。海洋强国,把我国的海洋发展提高到强国的新的高度,我国的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将推向有大战略引领的新的阶段。由此深刻指明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经略海洋,坚定不移地走以海富国、以海强国的发展之路,以推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这对促进海洋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发展环境。这就为海洋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最正确的导向,可以说,现阶段已经形成了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中国海洋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制约 

 

 1、世界各国发展竞争的挑战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科技实力等的落差,导致各国传媒在影响面、影响力、认同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借助强势媒体平台、强势文化体纷纷产生,占据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而海洋国家正处在这种竞争的中心位置,海洋国家的开放性使得文化依附于网络、数字传媒、文化产品等媒介,迅速流动开来。在这种文化交流空间中充斥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内容和符号,它们不断渗透、扩张到我们独特的文化体中,这种环境使我国海洋文化甚至民族文化面临严峻挑战。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融合发展,我们国家在人才、技术、竞争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人才方面尤其突出,既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又熟悉文化发展规律的人才稀缺,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人才稀缺,既懂文化又掌握较高科技技能的也人才稀缺。而且,即使有了这类人才,我们与其他发达的海洋国家相比,也在薪酬收入、社会地位、培育机制、晋升空间存在较大差距。技术方面的差距也非常明显,文化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文化发展,而西方发达的海洋国家在这方面无疑占据着主动地位和制高点,他们掌握着当今顶尖的核心科技,在文化产品制作、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上都优势明显,而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相对于陆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需要高科技的支撑,所以,本身就处于劣势地位的我们就更显压力巨大。其实,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就是竞争力的问题。提高海洋国家的竞争力,必须注重提高海洋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与文化竞争力,二者要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文化竞争上,要提高教育竞争力、人力竞争力、文化原创竞争力、资源挖掘竞争力,提升海洋国家的整体形象,提高海洋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海洋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的能力不足

 相对于其他发达的海洋国家,我们的海洋经济文化融合起步较晚,尤其在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和有效整合的能力上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沿海政府领导重视的程度不足,不能充分地解放思想,没有认识到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前瞻性,这就直接导致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政策跟不上。而政策机制上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海洋文化企业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形成。在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上,缺乏特色,也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大缺陷,这就导致开发成本的浪费和建设的低层次重复,这也就是对资源有效整合能力不足的突出表现。

 3、区域化带来的壁垒影响融合

 我们国家不同区域,尤其是不同的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的具体时间具有不一致性,所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也具有差异性,这种区域化的特点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壁垒。首先,就是人才、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存在很大的阻力。先改革开放的区域就比后来的具有优势,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的就比较低的具有优势,国家政策重点照顾的就比一般照顾的具有优势。其次,在意识上不同海域也有较大的差异,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市场意识等的不同束缚了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再次,就是体制机制的差异,不同的海域城市往往具有不同甚至相斥的制度,使得融合发展不能有效实施。最后,就是缺乏海陆联动的意识,把海洋发展与陆地发展割裂开来。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尝试之一。

 

 三、中国特色海洋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1、树立大海洋观念,统筹海洋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

 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可以说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大海洋的观念,打破孤立与隔阂,统筹陆海布局,统筹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处理好近海资源利用与深远海空间的拓展,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以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布局调整,在注重海洋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注意质量提升。要打破区域束缚,形成整体的海洋意识,把珠三角、长三角、黄三角既作为单个的区域对待,又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做好中国海洋这篇大文章。既把海洋、陆地作为区别明显的两种类型,又把陆海发展看成一盘棋。此外,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科学地引导和利用这种反作用,就会使得意识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所以,在政府层面确定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融合发展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海洋文化,强化人们的海洋意识、融合观念,从而实现上下一心,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2、深入挖掘中国海洋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无疑对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思。要对作为中国海洋文明历史见证的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总体分析评价并进行重点个案研究,深度挖掘其独具的特性、意义和丰富价值,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滨海岸和近海工程开发破坏和危及海洋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在保护中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著名文化学家罗迈德·威廉姆斯说过:“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将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来选择的光柱。”对于海洋文化繁盛的我们来说,研究璀璨的海洋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而应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保护上,更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利用,让海洋文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深入挖掘我国海洋文化的内涵,大力推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提升我国海洋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要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枢纽,推进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融合。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由于其生产规模大,市场运作灵活,具有不断再生和扩张的功能。要确立海洋文化产业在整个海洋经济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并对海洋文化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战略调整。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还要规划和建设具有中国海洋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的支柱产业门类,重点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休闲产业等,并加大海洋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扩张和渗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在具体的海洋资源开发中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鼓励企业成为海洋文化产业的主体。在海洋文化产业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延伸海洋文化产业链,打造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精品。

 3、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融合,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和利益需求,而是要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促进海洋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海洋精神体系的构建。要进一步弘扬中国海洋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建设优秀传统海洋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中国海洋文化基本元素,使之成为新时代鼓舞我们发展的精神力量。要利用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优势,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完善促进海洋文化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制定诸如《国家海洋文化工作条例》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建设完整的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为培养下一代海洋人才做好理论准备。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功能区,打造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公共服务、海洋文化产业和市场发展、海洋人才队伍培养、海洋科技研究开发等现代化、国际化、全民化的示范功能区,引领、带动、辐射全国,全面促进中国海洋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郑贵斌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勇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