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科研科学研究资政建言
    
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
发布时间:2013-08-27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河南日报》2012-10 阅读量: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规划》的批复实施,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清晰,政策支持更加有力。为进一步把握《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特别邀请中原经济区涉及的五省社科院的院长,就《规划》的战略意义、基本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抓好《规划》的落实等问题,进行深入访谈。

 

《规划》的编制出台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河南

 

指引我们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在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喻新安(河南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意义十分重大。具体可从三个角度去把握:

一是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去审视。《规划》的编制实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3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内需增长空间,形成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实施,该区域将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是从中原经济区本身去审视。《规划》的编制实施,有利于发挥中原地区综合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整体竞争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原崛起的政策体系,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协调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原地区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是立足河南的角度去审视。《规划》的编制实施,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入实践,是对中原地区如何破解各种发展难题的极大支持。《规划》的编制实施,既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意图,又紧扣中原经济区和河南发展实际,既是十八大精神的深刻体现,又是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必将指引中原经济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在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河北

 

邯郸市、邢台市纳入《规划》为河北自身的跨越发展引进了外来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周文夫(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规划》的出台,对于河北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是有利于河北跨越发展。从发展实际来看,河北与河南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都是人口大省和国家粮食主要产区,经济发展总量多年来也较为接近,同时,在发展中都面临着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量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此次公布的《规划》,我省邯郸市、邢台市的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扶贫开发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被纳入其中,国家将在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对两地提供支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也将利用两地加大在诸多领域的区域合作,这就为河北自身的跨越发展引进了外来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有利于省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已经成为带动冀东、冀中板块迅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作为河北经济板块中相对薄弱的冀南地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洼地,迫切需要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来带动区域发展。因此,《规划》的正式批复,标志冀南地区的发展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冀南新区成为河北省继唐山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之后重点打造的又一发展战略重点,通过加快冀南新区的示范和引领,打造区域增长极推动整个冀南板块加快发展,将有利于在全省形成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是有利于推进邯()()一体化发展。邯郸、邢台两地人文相亲、地缘相近、经济联系紧密、区域合作基础较好,但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制约,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区域合作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次《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河北省在邯郸、邢台建设冀南区域合作示范区,推进邯()()一体化,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共享、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等新机制,这就明确了邯郸、邢台两地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于下一阶段河北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

 

《规划》为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不仅是纳入其中的长治、晋城、运城三个市,整个山西都将从中受益

李中元(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规划》对于山西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是为山西经济转型带来了新动力。近几年,山西在推进经济转型方面步伐大大加快,一大批非煤转型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新的产业支撑,这次《规划》为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不仅是纳入其中的长治、晋城、运城三个市,整个山西都将从中受益,两大经济区在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庞大的中原市场将为山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空间,近期晋城、运城等市已经开始谋划融入中原经济区战略。

二是为区域合作拓展了新空间。未来山西与中原地区的合作将进一步拓宽。长期以来,晋东南就与豫西北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但是,由于行政区划限制,合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规划对接、要素流动等方面受到很多制约,《规划》突破行政区划,坚持经济区理念,将在跨行政区域合作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在合作机制和区域政策上形成新优势,打破地域限制,拓展合作领域,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为稳增长提供了新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迹象比较明显,稳增长的任务比较繁重。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区,稳增长面临着诸多矛盾与挑战。《规划》的出台,伴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以及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有利于激发巨大内需潜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新支撑。

 

安徽

 

宿州、亳州、淮北、阜阳、蚌埠五市及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纳入《规划》,将对皖北地区发展乃至安徽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杨俊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我省宿州、亳州、淮北、阜阳、蚌埠五市及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被纳入规划范围,这标志着加快皖北发展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也意味着皖北地区有了第一个国家级规划,将对皖北地区发展乃至我省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有利于形成全省协调发展新格局。《规划》几易其稿,从目前确定的范围看,我省获得了仅次于河南的规划范围,几乎与皖江示范区规划形成连接。这意味着继皖江示范区之后,安徽从此有了两个国家级规划,并几乎覆盖全境,将成为推动皖北跨越式发展、促进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从而有效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其次,有利于增创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规划》将沿淮经济带作为载体,并将我省上报的一批重大项目也列入其中,这为皖北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沿淮经济带中包括淮南、蚌埠两地有着丰富的岸线资源、水资源,能源优势明显,科研实力较强。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建设,沿淮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包括交通、城市配套能力都很强,完全可以承载大项目。在《规划》的引领下,这些地区吸引外资优势将更加明显。

再者,有利于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活力。《规划》除提出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外,还针对我省明确提出,支持安徽以沿淮经济带、现代产业园区和美好乡村建设为载体,建设皖北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鼓励在区域合作发展、城镇提质扩容、新农村建设、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这极大地赋予了皖北地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有利于皖北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东

 

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纳入《规划》,将享受国家给予中原经济区的各项支持政策,对于推动鲁西南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唐洲雁(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规划》的出台,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增长极,增强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也带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西部地区,武汉经济圈、成渝经济区沿长江向我国西南欠发达地区延伸,而在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延伸的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段,也应当形成一个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发布实施,对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的出台,对中原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区,“三农”问题在全国具有代表性。《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利于为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积累经验。此外,中原经济区涵盖53021区,将探索省际边缘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对策,推进中原地区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合作,对推进区域市场化进程,进而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规划》的出台,对于推动鲁西南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规划中,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被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在山东省范围内已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相继被确定为国家战略,但其范围以山东东部、北部为主,均不包含菏泽市、聊城市和泰安市。山东省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的相关市、县,在地理位置上与河南省相邻,人口众多,是传统农业区和粮食主产区,基础条件和发展阶段与中原地区十分相似,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与河南的融合互动方面有着天然的基础和优势。《规划》发布实施,鲁西南地区将享受到国家给予中原经济区的各项支持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依托中原腹地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强区域内资源和产业合作,推动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规划》具有哪些鲜明的特色?

 

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作为《规划》编制的主线;把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建设作为《规划》重心;把构建一核四轴两带的空间布局作为规划的突出亮点;把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作为规划实施的根本动力

谷建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规划》紧扣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立足现有发展基础,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既反映新时期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新要求,又体现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既谋划中原经济区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又满足中原经济区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突出了核心任务。鲜明地提出了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并把它作为《规划》编制的主线,突出强调了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还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单独成节进行阐述。

二是突出了改革创新。《规划》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放在重要位置,在稳妥推进人地挂钩工作、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建立健全资金筹措机制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制度创新要求。

三是突出了开放发展。《规划》首次正式界定了中原经济区的空间范围,这是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机制、开放的市场,以区域经济思维推进区域合作的结果。《规划》还专门提出要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这突出体现了突破行政区限制和体制障碍、促进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开放理念。

  

周文夫:我认为一核四轴两带的空间布局是规划的一大亮点。一核四轴两带的空间布局不仅符合中原实际,更是对中原区域发展格局的一种新认识,理论上讲,空间布局调整就是资源优化配置,字形发展格局不仅提升了陇海、京广两大经济发展轴,更重要的是把太原、合肥、重庆、济南等纳入发展视野,将培育形成联系晋陕蒙、面向长三角、连接山东半岛、直通大西南的新的区域发展轴,全面加强了中原经济区与周边主要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大大提高了区域资源配置效率,这一空间发展理念和战略眼光是非常超前的,伴随着字形发展轴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未来整个中原地区将从中长期受益,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喻新安:《规划》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定位清晰。《规划》与国务院《指导意见》相衔接,对五大战略定位的具体描述更加明确和清晰,例如提出,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这些都是一些创新的提法。

核心任务明确。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 、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贯穿于《规划》全文。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并且把新型城镇化放到了前面,结合中原地区实际,凸显了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作用,使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明确。

布局更加具体。与国务院《指导意见》相比,《规划》把空间布局作为单独一章列出来,使得空间布局更加细化和具体。例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明确提出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城市地区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构建字形发展轴明确了沿陇海发展轴、沿京广发展轴、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和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而且具体到了各个发展轴的节点城市。

政策支持有力。《规划》进一步细化了政策支持,除了在各章提出的政策支持外,还专门列出一章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例如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节里面,从粮食生产核心区、产业升级和投资引导、统筹城乡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政策支持的针对性更加增强。这一章还新增加了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一节内容,支持河南省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和安徽省建设皖北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充分体现了对三化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

 

如何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化协调是核心任务;优化空间布局是关键环节;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有力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是重要前提;建设和谐中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是根本要求

谷建全:《规划》在全面分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既突出了两不牺牲、三化协调、民生改善,又力求精简、突出重点,既积极向上,又务实稳妥。

规划的内容还可从以下方面把握:

三化协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规划》始终把探索两不三新科学发展的路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优化空间布局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环节。《规划》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提出要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空间格局;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支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基本思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要求: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谐中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强调: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健全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保障能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要求。《规划》指出:完善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机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强化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创新体制机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规划》强调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不断破解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难题。

 

杨俊龙:我认为,《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在两不牺牲的高要求下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关键是要高起点谋划建设一批适合三化协调发展的重点项目,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企业、新行业,形成新的产业支撑,逐步扭转区域产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投资驱动的局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加快培育发展大中原城市群,提升城镇功能与城市品位,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发挥城镇化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是促进区域战略合作。进一步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完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要在省际交界地区率先开展跨区域战略合作,共建一批区域合作示范区,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联系。

三是加快制度及政策创新。要把中央的支撑政策和措施用好、用足,深化制度创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资源税改革等方面敢于突破。

 

周文夫:《规划》首先就是融合发展,总基调就是合作共赢。中原经济区相比山西综改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区等诸多事关中部崛起的国家级战略,担负着一个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战略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推动河南与周边省市开展区域合作中尝试开创合作新模式、破解行政体制分割、寻求融合发展突破口。具体而言,《规划》明确提出五省要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建设和谐中原、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以及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八大方面合作建设中原经济区。

就河北而言,邯郸、邢台被纳入中原经济区这个大框架下,是顺应区域合作大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之举。中原经济区不仅需要郑汴洛这样一个城市群作为整个经济区的发展核心,而且需要若干各具特色的次一级发展核心和增长极,因此,涉及邯郸、邢台的北部城市密集区,以及依托冀南新区发展推动邯郸成为重要中心城市都将是加快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尤其,邯郸作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协作区的发起城市,需按照《规划》的引领指导,发挥产业聚集、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发展优势,大力推进与中原经济区相关区域在产业、交通、市场和旅游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相关区域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抓好《规划》的落实,需要采取哪些举措?

 

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达成共识,通力合作;项目带动,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开放,推进先行先试

唐洲雁:我认为应重点突出以下三点:

一要以区域经济为理念,深化区域合作。以区域经济理念谋划和推进区域发展,着力破除行政壁垒,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共享力度,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各地在资源、能源、人力资源、市场、消费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与合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区域内各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找准最佳合作点和突破口,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二要以重点项目为带动,强化重点突破。以项目为抓手,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互信合作机制。以交通、能源、工业、旅游等领域为突破口,大力拓展和推进产业、经贸、信息、能源、资源、人力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具体合作项目,不断拓宽合作新领域,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快形成以项目带动合作、以合作深化领域、以务实实现双赢的区域合作新机制。

三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先行先试。坚持开放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对接,从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链接和协作配套水平入手,密切资源、能源等领域合作,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深化经贸合作,推动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要充分利用《规划》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机会和制度创新空间,把握全局、明晰目标,着眼长远、发挥优势,在先行先试中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破解“三化”协调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发展难题。

 

杨俊龙:科学贯彻《规划》,推动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一要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各地区应充分认识和把握《规划》跨省实施这一显著特点,通过强化合作共赢的大局观,明确五省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强化优势互补的发展观,提升五省互惠共赢的认同度;通过强化跨越发展的奋进观,增强五省齐心协力的使命感。通过增进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携手合作的共识,依靠五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科学贯彻落实《规划》,才能保证中原经济区建设各项任务的扎实推进。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各省各级政府都应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明确分工,建立考核机制落实责任,科学推动《规划》的实施。建立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主要部门领导参与的协调机制,切实做好对上衔接、对下指导和统筹协调各区域整体推进,做好相关政策和具体项目的对接。

三要积极整合各类优惠政策,扩大政策扶持效应。在目前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区域范围内,就涉及了中原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国家发展战略。所以,在推进《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统筹推进区域内其他重大战略,有效整合相关优惠政策,突出政策的叠加效应。认真梳理《规划》中的相关政策,找准支持政策与本区域、本部门工作的对接点,扩大政策扶持效应。

四要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提高中央指导支持力度。《规划》是指导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五省相关区域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改革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覆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多,要顺利的实施离不开中央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尤其在《规划》指导下进行的部分区域、具体行业以及重大项目的相关规划及建设方案,更离不开中央相关部门的指导与审批。因此,加强与中央沟通,做好相关工作的衔接和协调,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政策实施等方面寻求中央的支持,更有利于《规划》的科学贯彻。

 

谷建全: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河南在实践探索中发展思路的持续提升和不断创新,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两不牺牲倒逼机制下的现实选择。《规划》明确提出,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单独一章,把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单独一节内容,明确提出,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为统筹城乡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找到了突破口。

二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项目是规划实施的抓手,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规划》进一步强化了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生态、文化、民生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支撑。同时把一些重大工程和项目用专栏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中原经济区建设有了具体的抓手。在实施过程中,应以《规划》提出的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项目支撑带动作用。

三是抓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原地区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时间和程度都远不及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是拉动经济发展一条短腿。《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同时《规划》把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单独作为一节表述,突出体现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突破口,抓好实验区建设,把其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经济集聚区,成为生态、智慧、和谐宜居的现代航空都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域。

 

在落实《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赶超与转型的关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尽快搭建一批区域合作平台,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喻新安:《规划》批复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无论是从规划内容本身,还是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内外环境来看,《规划》实施都占尽各种有利条件。但尽管规划实施具备这些有利条件,却并不等于《规划》就一定能够顺利和成功实施。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实际,《规划》实施中还需要正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的问题。思想决定行动。没有思想的大解放、理念的大更新,就没有经济区的大发展。《规划》强调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这些字眼都体现了十八大的精神。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发展理念的惯性影响,地方经济官员的自利性,以及传统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的导引,在地方政府中传统的发展理念根深蒂固,影响力很大。如果在实施《规划》中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所做的工作将会不断地与国家的发展要求有落差,经济区发展就会偏离《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

二是把握国家战略意图的问题。要实施好《规划》,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突出发展特色,探索两不三新科学发展的路子,更要理解好《规划》中所体现的国家战略意图,绝不能似懂非懂,似是而非。比如:《规划》提出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就是说中原经济区建设不能再重复以往许多经济区以牺牲和削弱农业和粮食、破坏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在发展模式、发展途径上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坚持两不牺牲承诺,促进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起到典范作用。因此,如果我们不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战略意图,并自觉服从国家战略意图,今后在《规划》实施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

三是理解《规划》内容的问题。《规划》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准确表达了国家及各有关部门对经济区的支持领域和支持程度。今后不仅是中原经济区争取国家核准和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也是用足用好国家各项支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我们不认真研究、弄通弄懂规划内容,理解规划实质,还以为规划规划,墙上挂挂,那就大错特错。

四是《规划》实施的协调一致性问题。为统筹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提出建立中原经济区五省政府高层协调机制,为中原经济区开放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但从实际来看,协调的难度依然比较大。尤其是如何建立比较精干高效、指挥灵活的组织机构;如何分析《规划》实施中涉及的主要利益主体及满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如何完善组织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如何把握空间开发时序,合理配置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建立什么样的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确保五省的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有效参与经济区开发建设,等等。这些问题能否及时解决,决定着能否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效整合经济区各类发展资源,实现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唐洲雁:我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把促进区域战略合作与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结合起来,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联动发展机制,共同营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要素便捷流通和资源优化配置。同时,积极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党政推动、企业主体、民间参与、各界协力”的运行机制。

二要处理好赶超与转型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后发地区,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区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就决定了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赶超,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要看到中原经济区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的提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强,这就要求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因此,要把“转型”和“赶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好”字优先,“快”在其中,争取又好又快。

三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把各区域发展中好的思路、好的做法持续地传承下来,坚持下去。同时,要敢于创新、率先突破,勇于先思先谋、抢抓先机,不能守着政策要政策、机遇当前不作为。要着力先行先试,凡是不违反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政方针的,都可以大胆地试,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工作中无作为,从而激发方方面面的活力和动力,在先行中转型,在先试中赶超。

四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注意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立足当前抓发展,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谋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繁荣,坚决防止低水平扩张、粗放经营等短期行为,要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

 

李中元:《规划》如何在实践层面执行好、落实好,我认为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是尽快搭建一批区域合作平台。首先是政府层面,要加快建立五省政府高层协调平台,如省长、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市长论坛,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其次是企业层面,要引导建立中原经济区企业高层论坛,加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二是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规划中提出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说抓住了要点,稳妥推进人地挂钩工作,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设立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等,事关区域发展全局,应积极推进、及时总结,尽快推广。

三是加快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由于过去行政区划的限制,五省在基础设施对接联网、企业跨区域战略合作、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借此契机,应该加快推进解决。

对于山西来说,要加快融入中原经济区,尚需把握几个关键点:一是转变区域发展理念,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观念,积极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把转型综改区与中原经济区的双重利好结合起来,加快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步伐;二是在省级层面、市级层面,要积极推进制定融入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理清融入思路,明确融入战略,当前晋城、运城、长治等几个市已经开始相关研究。三是可以把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等作为战略突破口,在交通、环保、能源、信息等领域实现基础设施联网对接,在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强化企业合作,融入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在科技创新领域,依托重点产业,联合创建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尝试组建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