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科研科学研究资政建言
    
鹿立:我国人力资源科技张力现状及其追赶
发布时间:2013-06-07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劳动经济评论》第4卷第1辑/2011 阅读量:

一、引言

人力资源强国的一个重要的要素禀赋,在于具有“弹力”较强的人力资源科技张力结构。张力一词,英文tension,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这一术语后来被许多领域移植用来说明各自领域内存在的相似的现象。此处将“张力”一词用于人才资源科技层面结构的状态,意指在人力资源内部结构中具有的科技扩展的能力。研究人力资源科技张力问题,对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能力问题,意义重大。

就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周期而言,有学者曾将技术变化的全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发明、创新和传播。熊彼特(Schumpter,1934)、罗杰斯(Rogers et  al.,1991)的“技术扩散传统阶段模型”中又进一步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商业化和营销等5个阶段。罗宾逊(Robinson,1990)的概括最为详细,共分11个阶段:(1)发现阶段;(2)研究阶段;(3)开发阶段;(4)商业化阶段;(5)市场导入阶段;(6)改进/调整阶段;(7)标准化阶段;(8)普及阶段;(9)竞争阶段;(10)更替阶段;(11)消失阶段。而事实是无论在理论上将技术发展的阶段如何划分,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人力资源的科技张力予以承接。

 二、人力资源科技张力的主要表现  

研究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每个阶段,实际都与人力资源的科技张力有直接关系。不仅是先进技术的发明、创新需要较强的人力资源的科技张力,在更多的情况下,即先进技术的吸收、推广应用、市场导入以及技术扩散各个阶段,更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科技张力做支撑。 

(一)人力资源张力结构中技术引进的张力表现

以东亚地区韩国、台湾、马来西亚、菲律宾为例。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其中与其强大的人力资源科技张力和技术引进张力有直接关系。近年东亚崛起的许多国家,正是源于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科技张力的提高。1980-1993年,韩国累计引进先进技术7258件,年均558件。这些引进的先进技术主要分布在机械(占引进总数的40%)、电机(26%)、化学(15%)、纺织(5%)、金属(4%)等行业。

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动了韩国出口贸易发展,80年代上半期韩国的年均制成品出口比率为10.9%,80年代下半期提升至17.2%。先进技术的引进也推动了韩国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增长,80年代上半期韩国经济年增长率为6.7%,80年下半期已高达10.1%。

更值得提及的是,技术引进又进一步推动了韩国的技术发展。1980年韩国在美国取得的技术许可数仅为10件,1990年达到224件,1993年达到765件,10多年间增长了75倍。这一时期韩国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改变,25岁以上劳动人口中高等教育毕生达到19%(1995年),比1975年的7%增加1.7倍;中等教育者比重达到54%(1990年),比1975年增加70%;同期百万人口拥有科技人员达到1645人/百万,达到德国同一指标的57.8%,英国同一指标的72.2%,为中国的3.5倍。 

(二)人力资源张力结构中技术扩散的张力表现

日本在20世纪中叶曾被认为是世界技术引进大国,但至20世纪末叶,日本已发展为世界技术扩散大国(虽居美国之后)。日本不仅在欧美和东亚等国设立许多研发中心,而且向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进行大量的技术扩散。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国家技术扩散程度的强弱,既是这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表现,也是人力资源科技张力强弱的重要表现。

(1)在海外设立的研发中心

据日本进出口银行《海外投资研究所报》1990年的统计,日本MNC在“四小”、东盟设立的R&D中心数分别为30个和19个,在美国和欧盟的相应数字分别为129个和75个。日本在欧美设立R&D中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踪世界最新技术,而在东亚地区所设立的R&D中心,则更多地是进行技术扩散。如日本在“四小”所设立的30个R&D中心中,其中有8个分布在化学产业上,5个分布在电气机械产业,另外5个分布在汽车以外的运输机械产业上,这些产业都属日本在东亚地区技术扩散最多的产业。再如日本在东盟所设立的19个R&D中心中,其中有4个分布在金属制品产业上。这些产业也是东盟各国技术引进较多的产业。

(2)在世界各国和东亚地区的技术扩散

 仍以日本为例。从1985年开始,截止到1994年末,日本对外技术扩散额累计高达30028.75亿日元,其中对东亚地区的技术扩散占到39.7%。仅制造业,1985~1994年,日本对东亚地区制造业技术扩散的累计额为11920.96亿日元,其中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3%、30.5%、14.6%、10.9%、13.3%、1.2%、7.7%和13.6%。其中,韩国从日本引进的技术最多,以下依次是泰国、新加坡、台湾、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一期间,与此相应,日本的人力资源科技张力亦有了更加强劲的发展。仅百万人口拥有科技人员数,日本达到3868人/百万(1990年),接近美国的3873人/百万(1988年),超过德国2842人/百万(1989年)、英国2278人/百万(1988年)。

 

表1 日本在东亚地区技术扩散的产业分布:1985-1994年累计 单位:百万日元 

表格1.png

资料来源:转引自李平著:《技术扩散理论及实证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205。

 

(三)人力资源张力结构中科技创新的张力表现

有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专利成果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力资源科技张力的重要标志。因为,专利成果虽然与研发投入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但若缺少人力资源这个中间环节变量,即使有较高的研发投入,也难以有较高的研发回报。

仍以日本为例。20世纪下半叶随着技术扩散及其人力资源的发展,日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有飞速提高。表2的数据表明,在20世纪末,在科技创新的许多方面,日本遥遥领先德国、法国,甚至有些方面领先于美国,如专利登记、海外专利、技术集约型产品等。 


 

表2 技术开发能力指标的国际比较(1992年数据)(单位:百万美元)



美国

台湾

日本

韩国

德国

法国

技术开发能力指标

A+B+C)/3

100.00

5.30

77.27

5.25

45.12

25.60

技术能力指标

A=(a+b+c+d)/4

100.00

9.19

90.28

7.23

56.99

30.41

专利登记数

a

126,564

12,298

176,439

4,499

75,213

37,140

100.00

9.72

139.41

3.55

59.43

29.34

技术贸易额

b

25,244

1,799

6,248

884

5,478

4,459

100.00

7.13

24.77

3.50

21.72

17.68

技术集约型产品

出口额

c

252,962

35,014

275,946

37,002

253,336

128,532

100.00

13.84

109.09

14.63

100.15

50.81

制造业增加值额

d

1111,048

67,350

976,227

80,174

518,313

264,415

100.00

6.06

87.86

7.22

46.65

23.80

对外技术开发的投入

B=a×b

100.00

4.13

69.45

7.44

36.04

23.80

R&D经费

a

157,400

3,733

100,973

6,328

48,070

31,943

100.00

2.37

64.15

4.02

30.54

20.29

人力资源

b

1081,356

77,755

512,985

48,947

459,774

304,337

100.00

7.19

75.18

13.77

8.21

28.14

技术开发成果

C=(a+b)/2

100.00

2.59

72.08

1.08

57,628

22.49

技术出口额

a

20,238

472

2,981

33

1,661

1,802

100.00

2.33

14.73

0.16

42.32

8.90

海外专利数

b

75,407

2,146

97,601

1,506

45.52

27,204

100.00

2.85

129.43

2.00

76.42

36.08

资料来源:转引自《日本产业科学技术发展报告》,第127页。转引自李平著:《技术扩散理论及实证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185。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日本产出的专利成果及相关科技成果(科技论文等)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据世界银行几个不同时期的报告,这一时期,日本产出的专利成果数量在世界均排第一位。1996年,日本产出的专利成果数量为40.13万件,高于德国(15.51万件)、英国(12.94万件),也高于美国(22.34万件)。2004年,日本专利成果数据世界首位的地位仍未改变,同期日本为42.31万件,美国为35.69万件,德国为5.92万件,澳大利亚为3.02万件,英国为2.99万件,韩国为14.01万件。表明,在较长一段时期,日本产出的专利成果数量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则未能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这一状况,与日本人力资源科技张力较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三、我国人力资源科技张力的差距与追赶时间

(一)我国人力资源科技张力的差距

如前所述,人力资源科技张力主要通过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家工程师数量、研发人员队伍以及科技产出(专制成果、论文发表)、技术扩散等表征指标予以标志。

1.研发人员数量的差距

按世界银行的统计指标口径,2000-2004年间,我国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人员为708人/百万人,日本为5287人/百万人,美国为4605人/百万人,德国为3261人/百万人,韩国为3187人/百万人,新加坡为4999人/百万人。这一指标,中国只相当日本的13.4%,美国的15.4%,德国的21.7%,韩国的22.2%,新加坡的14.2%。

2.科学家工程师数量的差距

据国家科技部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07年中国每万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8.48人年,同期美国为94人年/每万劳动力,日本为107人年/每万劳力,加拿大为77人年/每万劳动,韩国为92人/每万劳力,德国为68人年/每万劳力。这一指标,中国只相当17.3%,美国的19.7%,德国的27.2%,韩国的20.1%,加拿大的24.0%。

3.科技产出的差距

科技产出的表征指标,通常用专利成果数量和论文发表数量予以表示,因为这两个指标比较容易获取和量化。实际上,作为最能标志科技产出最终效益的,应该是技术扩散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但技术扩散涉及许多中间变量,一是比较繁多,二是变量间交互作用也很复杂,很难有一个简便易行的表征指标,因此本文在分析专利和论文方面的产出情况后,力图在技术扩散方面寻找出中国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专利成果及显示的创新能力的差距

据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数据,2004年我国“归档的专利申请”数量,按百万人口统计为100件/每百万人,同期日本为3310件/每万人口,美国为1204件/百万人口,德国为718件/百万人口,韩国为2901件/百万人口,新加坡为1997件/百万人口。这一指标,中国只相当日本的3.0%,英国的20.1%。近些年尽管我国专利总量在世界已排名居前几位,但按人口平均,与发达国家及与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悬殊。

商标申请的差距

商标申请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产出活跃程度的指标。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商标申请”数量,按百万人口计算为445件/百万人口,同期日本为1008件/百万人口,美国为811件/百万人口,韩国为2246件/百万人口,新加坡为5407件/百万人口,德国为799件/百万人口,英国为462件/百万人口。这一指标,中国相当于日本的44.1%,美国的54.8%,德国的55.7%,韩国的19.8%,新加坡的8.2%。

科技论文发表及显示的科研能力的差距

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曾就世界各国科技论文2003年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其指标含义是指在物理、生物、化学、数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研究、工程和制造工艺以及地球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发表在科技刊物上的论文。科技刊物的选取标准是根据科学论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论文索引(SSCI)。

世界银行给出的2003年世界各国“科技论文发表的数据”表明,按每百万人口计算,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差距也十分悬殊,中国为22篇/百万人口,日本为470篇/百万人口,美国为713篇/百万人口,德国为537篇/百万人口,韩国为285篇/百万人口,英国为802篇/百万人口,新加坡为726篇/百万人口。这一指标,中国只相当于日本的4.8%,美国的3.1%,德国的4.2%,韩国的7.9%,英国的2.8%,新加坡3.1%。

据国家科技部的报告,近几年我国科技论文总量发表情况有了较长足发展,2007年,SCI收录中国内地论文8.91万篇,比2006年增加了25.2%,占世界份额的7.0%;按论文总量排序,我国居世界第5位(前4位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但按论文质量或篇均被引用次数而言,我国篇均被引用次数各学科论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反映了我国各个学科都存在SCI论文整体质量不高和学科科研水平不均衡问题。表3显示,我国各学科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的前3位学科依次是“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差距较小的前3位学科依次是“数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

高技术出口及显示的技术扩散能力

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报告亦对世界各国2005年高技术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其“高技术出口”指标含义是指研究与开发力度大的产品,例如航空航天产品、计算机、药品、科学仪器以及电子设备等。按每万人口计算,2005年我国高技术出口额为164万美元/万人,日本为960万美元/万人,美国为786万美元/万人,德国为1667万美元/万人,韩国为1729万美元/万人,英国为1376万美元/万人,新加坡为24437万美元/万人。这一指标,中国只相当日本的171%,美国的20.9%,德国的9.9%,韩国的9.5%,英国的11.9%,新加坡的0.7%。我国高技术出口额的差距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张力的差距。

(二)我国人力资源科技张力提升的追赶时间表

 1.R&D人员发展水平的追赶时间表

 2007年我国每万劳力中R&D人员为22.07人年/每万劳力,同期日本为141人年/每万劳动力,德国为119人年/每万劳力,英国为109人年/每万劳力,韩国为111人年/每万劳力。中国要达日本现阶段水平,大概需要15-18年左右的时间(按方案1R&D人员年增9.45%速度计算,大约在2028年达到142人年/每万劳力;按方案2R&D人员年增12.0%速度计算,大约在2024年达到145人年/每万劳力)。中国要达到韩国等国家现阶段的水平,大概需要10-15年的时间(按方案1计算,大约在2025年达到1087人年/每万劳力,按方案2计算,大约在2021年达到104人年/每万劳力)。见表4。


表4  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增长不同方案预测  单位:人年/每万劳力

 

年份

劳动力数量(万人)

方案1

方案2

R&D人员(万人年)

R&D人员/每万名劳动力

 R&D人员(万人年)

R&D人员/每万名劳动力

2008

77832

190

24

194

25

2009

78525

208

26

218

28

2010

79218

228

29

244

31

2011

79393

249

31

273

34

2012

80087

273

34

306

38

2013

80782

299

37

343

42

2014

81477

327

40

384

47

2015

82172

358

44

430

52

2016

82016

392

48

481

59

2017

81860

429

52

539

66

2018

81704

469

57

604

74

2019

81549

514

63

676

83

2020

81394

562

69

758

93

2021

81638

615

75

848

104

2022

81883

674

82

950

116

2023

82129

737

90

1064

130

2024

82375

807

98

1192

145

2025

82622

883

107

1335

162

2026

82201

967

118

1495

182

2027

81782

1058

129

1675

205

2028

81365

1158

142

1876

231

2029

80950

1268

157

2101

259

2030

80537

1388

172

2353

292

注:[1]“劳动力数量”预测:a)基础数据来自2007年国家统计局“从业人员”数;b)2008-2010年根据国家统局1计996-2007年从业人员实际观测值做线形回归推算;c)2010-2030年根据田雪原等著《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67-168附表1“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每5岁组预测增长率)”推算。

[2] R&D人员预测:根据科技部统计数据1987-2007年实际观测值推算,其中2000-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9.4594%,1987-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7.5036%。方案1按年均增长率为9.4594%推算,方案2按年均增长率为12.0%推算。


2.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展水平追赶时间表

如前所述,2007年我国每万劳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8.48年人年,同期美国为94人年/每万劳力,日本为107人年/每万劳力,韩国为92人年/每万劳力,德国为68人年/每万劳力。这一指标中国要达到日本现阶段的水平,大概需要13-15年左右的时间(方案1计算,大约在2025年达到109人年/每万劳力,方案2计算,大约在2023年达到106人年/每万劳力)。这一指标中国要达到德国现阶段水平,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方案1计算,大约在2020年达到66人年/每万劳力,方案2计算,大约在2019年达到66人年/每万劳力,方案2计算,大约在2019年达到68人年/每万劳力)。见表5。


表5  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R&D科学家工程师增长不同方案预测 单位:人年/每万劳力

 

年份

 

劳动力数量(万人)

方案1

方案2

R&D科学家工程师(万人年)

R&D科学家工程师/每万名劳动力

R&D科学家工程师(万人年)

R&D科学家工程师/每万名劳动力

2008

77832

158

20

159

20

2009

78525

175

22

179

23

2010

79218

193

24

200

25

2011

79393

214

27

224

28

2012

80087

237

30

251

31

2013

80782

263

33

281

35

2014

81477

291

36

315

39

2015

82172

323

39

352

43

2016

82016

357

44

395

48

2017

81860

396

48

442

54

2018

81704

438

54

495

61

2019

81549

486

60

554

68

2020

81394

538

66

621

76

2021

81638

596

73

695

85

2022

81883

660

81

779

95

2023

82129

731

89

872

106

2024

82375

810

98

977

119

2025

82622

897

109

1094

132

2026

82201

994

121

1226

149

2027

81782

1101

135

1373

168

2028

81365

1219

150

1537

189

2029

80950

1350

167

1722

213

2030

80537

1496

186

1928

239

注:[1]“劳动力数量”预测:a)基础数据来自2007年国家统计局“从业人员”数;b)2008-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1996-2007年从业人员实际观测值做线形回归推算;c)2010-2030年根据田雪原等著《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67-168附表1“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每5岁组预测增长率)”推算。

[2] R&D科学家工程师预测:根据科技部统计数据1987-2007年实际观测值推算,其中2000-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10.7774%,1987-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9.2171%。方案1按年均增长率为10.7774%推算,方案2按年均增长率为12.0%推算。

3.专利成果发展水平的追赶时间表

据国家科技部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按百万人口计算,为51件/百万人口,同期美国为521件/百万人口,德国为216件/百万人口,日本为1291件/百万人口,韩国为2553件/百万人口。这一指标,中国要达到现阶段日本的水平,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大约在2020年;要达到韩国现阶段水平,大概需要13年左右的时间,大约在2023年,要达到美国现阶段的水平,大概需要6~7年时间,大约在2017年;要达到德国现阶段水平,大概需要4-5年左右时间,大约在2012-2013年。见表6。


表6    我国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预测

年份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总人口(万人)

件/百万人口

2008

87605

134129

65

2009

112950

135060

84

2010

145626

136007

107

2011

187755

136969

137

2012

242073

137945

175

2013

312105

138921

225

2014

402397

139883

288

2015

518810

140816

368

2016

668902

141691

472

2017

862415

142495

605

2018

1111912

143222

776

2019

1433588

143866

996

2020

1848325

144427

1280

2021

2383046

144907

1645

2022

3072461

145312

2114

2023

3961324

145649

2720

2024

5107335

145923

3500

2025

6584888

146141

4506

注:[1]“总人口”预测:源自田雪原等著《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45-446附表1-4“中低方案人口变动预测”数据。

    [2]发明专利授权量预测:根据科技部统计数据1987-2007年实际观测值推算,其中2000-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27.0973%,1987-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28.9268%。本表预测值按年均增长率为28.93%推算。见科技部网站/科技统计/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

4.人才队伍配置结构调整的追赶时间

人力资源科技张力与人才队伍配置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不仅人力资源中大专以上人才比重较低,而且在这数量不多的人才队伍中,其人才的行业配置也不够合理,约1/5的大专以上人才聚集党政机关,另有1/5以上的大专以上人才聚集在教育部门,真正效力于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科技创新的人才较少。与日本同期相比,人才行业配置的差异便十分显著地显现出来。例如,大专以上人才中我国有19.75%的人在党政机关(统计口径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日本专业技术人员中在“未分类公务”部门工作的比重仅有1.6%。同期,日本在信息通讯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达9.63%,我国同类行业大专以上人员比重仅为2.68%。另外,从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亦可观察到日本现阶段产业结构已经完成一、二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如农林渔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仅为0.06%,制造、建筑、矿业比重合计为11.65%,而第三产业以“民生”为主的服务业如医疗保健福利业、未分类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已分别高达34.21%和15.14%,这两项相加基本约占50%。

我国大专以上人才行业配置显现出的特点是,既不注重第一产业,其人才配置比重仅为2.00%,也不注重第二产业(虽然制造业比重为12.55%,但相对于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比重偏低)。第三产业中真正有关民生的行业人才配置比重也偏低,如“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人才配置比重分别为6.99%、0.95%和1.17%,三项合计不足10%。而较高比重的大专以上人才都聚集到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二项合计占41.63%),表明现阶段我国人才资源配置仍未从传统的模式中转变出来,仍然受制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模式。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