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科研科学研究学术专著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评介
发布时间:2013-07-31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东岳论丛》2010-03 阅读量:

 

山东社会科学院王蕊副研究员所著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一书齐鲁书社20089月出版, 26. 4 万字)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该书在学术界第一次把魏晋十六国时期青州、徐州、兖州这一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紧密联系自成系统的地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区域进行研究是一项颇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以下从三个方面对该书的学术价值略作评述。

一、注重从青徐兖地域独特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该书在很多问题上取得突破和创新的重要原因。该书开篇用全书五分之一的篇幅考察青徐兖地域的地理环境和政区沿革, 对青徐兖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有了通盘把握和整体认识。在以后章节的研究中, 许多重大问题的展开便从青徐兖地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因素入手, 揭示青徐兖地域在魏晋十六国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政局变迁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走向, 论断信而有据。兹举数例以窥一斑。其一, 东汉后期的青徐黄巾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前人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青徐黄巾的发展及其与曹操的关系, 对于声势浩大的青徐黄巾爆发原因则未尝措意, 该书从青徐兖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认为东汉后期青徐兖地域海侵和洪涝灾害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强悍的民风以及发源于青徐兖地域的太平道宗教组织等人文因素是青徐黄巾爆发和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其二, 关于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胜利, 作者认为发生在青徐兖地域的白马、延津两次战役旗开得胜, 挫伤了袁绍军队的士气, 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黄河及其支流汴水在许昌北部形成天然屏障, 阻挡了袁绍南下的进程, 使曹操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调兵遣将把守在袁绍军队必经的黄河渡口, 青徐兖地域有利的地理位置正是白马、延津战役取的关键。其三, 在西晋统一战争的重大问题上, 古今学者均重视益梁地区拥有的长江上流之优势, 而青徐兖地域作为界吴边境地区的重要作用却罕有论及, 该书从青徐兖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出发, 充分论述了青徐兖地域在西晋统一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宏观把握和微观考证相结合,从中央和地方互动的视角,把青徐兖地域放到整个社会历史和政局变迁中进行研究。该书在研究汉魏之际、曹魏、西晋三个时期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统治时均先从青徐兖地方长官人选分析出中央对青徐兖地方的统治政策,然后宏观把握当时政治局势,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进一步研究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与掌权者的关系, 最后揭示青徐兖地域作为一个重要区域其地方政局对中央政局的重大影响。该书在考察/ 西晋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统治0, 首先通过对青徐兖地方刺史、都督的统计及对其籍贯、出身的具体考察, 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 证实西晋宗王出镇的重要政策在青徐兖地域得到彻底贯彻, 认为西晋一朝中央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由强变弱, 后期本地势力发展起来后逐渐控制地方。其次结合西晋后期的“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分析了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与当权者错综复杂的关系, 认为他们不仅参与了激烈的权力角逐, 还在战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苟晞和东海王为争夺兖州大战, 最后两败俱伤,成为西晋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173- 210)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青徐兖地域在西晋后期的重要地位,而且充分显示地方政局对中央政局的巨大影响,对于研究中央和地方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该书的研究是建立在对个别问题细密考证的基础之上的考证辨伪,探微索隐,提出了许多富于学术价值的认识。作者不囿于学界成说,在研究中通过对零散史料的钩稽和考证,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如对于三十万青州黄巾归降曹操的原因,学界多有研究,均认为给养困难是归降的关键,该书通过对《三国志·魏书》、《资治通鉴》、《魏武故事》中关于青州黄巾人数记载的缜密考证,认为青州黄巾具备作战能力的有“三十万”人, 史书所载“青州黄巾众百万”以及“男女百余万口”,包括了十万随军家属、七十万离乡背井及无作战能力的非战斗人员,在曹操的持久攻势下必然人心惶惶从而动摇军心, 这才是三十万大军接受曹操改编的主要原因。又如曹魏王凌政变中欲拥立的楚王曹彪的封地、治地和封号问题,该书通过追溯项羽所辖楚地,解决了曹彪治地白马郡、封地淮南郡而封号却为楚王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考辨和不囿成说的探索,使得该书的研究成果扎实可靠,体现出很高的创新性。

总之,该书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十六国时期青徐兖地域的政治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观察魏晋十六国历史的新颖视角,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