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学人风采
    
【新秀心语】袁爱芝:感悟科研 体验成长
发布时间:2019-12-19 14:49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9年11月15日第99期 阅读量:

1978年出生,200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入职山东社会科学院,20181月被聘为副研究员。

收到《山东社会科学报道》的约稿,心里始终是忐忑的,回想十多年的科研工作历程,可以拿得出的响当当的作品不多,更不敢与中年专家和青年才俊们同日而语。一路走来,虽然有时紧张劳累,有时稍显松懈,但自己对科研之道的感悟从未停止,对科研正确方向的把握从来不敢偏离。这个过程中,有教训、有经验,有付出、有收获,有彷徨、有坚定,自己对科研的感悟也和自己的人生一样,更加成熟稳重。一点心得体会,就此道出与大家共勉。

做学问要踏踏实实

我本科是师范专业,毕业后本该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但囿于从小对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2001年本科毕业时我报考了研究生,很幸运地成为了李玉江教授的一名硕士,他因此也成为我结缘科研的引路人。

李玉江教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尤其在区域人力资本、城市化发展等研究领域造诣颇深。他教导我们做学问一定要踏实,要把学问做实做细,不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从那时起,我对做学问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泡在图书馆大量阅读专业文献,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做笔记,也会时常找老师答疑解惑,但对李老师那些话却始终不能深刻理解,还天真地以为做学问很简单。

2001年,李老师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力资本时空结构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研究”,在对课题框架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2年暑期李老师带领我们赴威海、淄博、菏泽三市进行典型调查。炎炎烈日下,我们每家每户的去做调查访问,有时候一天要走好多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连续一个多月的调研让我们收获满满,不仅获取了课题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同时我也从中熟悉了课题研究的田野调查方法,为以后开启学术大门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2002年,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各地都在积极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李老师也接手了国土资源部的土地整理项目,带着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测量每一种土地类型的规模大小,研究每一寸土地的用途,明确土地整理的方向,我们一起讨论文本的撰写,制作土地整理规划图,通宵达旦,分工协作,直到一张张规划图制作完成,规划文本通过验收,我们就像农民手捧丰收的麦子一样,无比欣慰和喜悦。这时的我才体会到做学问其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既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劳动,更需要有一种踏踏实实、不骄不躁的精神,也终于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李老师虽已故去,但他的一言一行依然影响着我,不论做项目、接课题,还是写书稿,我始终把踏踏实实牢记心间,做学问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做学问要夯实基础

2004年硕士毕业时,正值山东社会科学院大规模招兵买马,我在导师的推荐下顺利踏进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怀揣着对科研工作的无限憧憬,开启了我的科研之旅。

经济研究所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科研导师,比如生态经济学研究泰斗马传栋老师,工业经济学研究专家丁少敏老师,政治经济学研究专家张卫国所长,等等,他们不仅学术作风严谨、学术成就斐然,而且平易近人,让我时刻感受到良师益友般的温暖,我暗下决心,立志朝着他们的方向努力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

2005年,各市县开始制定十一五规划,经济所承担了嘉祥、寿光、高密、金乡等多个县市区的规划编制研究。我们在张卫国所长的带领下深入各县市区开展调查研究,召开由各级部门参加的座谈会,收集规划编制材料,短短半年的时间,几个规划文本编制完成,通过了地方主管部门的验收,并获得高度评价。通过编制规划,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直观更充分的认识,这也为我后来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石。2005年,为了应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各地纷纷行动,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举措和措施,循环经济因而成为当时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当时山东社科院对新进科研人员有良好的激励政策,入院第二年就可以申请院课题,在几位老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我申报了“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课题,课题成果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这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士气。我浑身充满了干劲,对自己选择的科研道路深信不疑。

2006开始,在前辈们的鼓励下,我开始着手申报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从选择课题研究范围到最终确定课题研究角度,从大纲设计到课题论证,每一步我都积极征询所里老专家们的意见,可现实还是给了我重重一击,项目落选了。那时的我陷入了彷徨,身处信息社会是否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取代调查研究?是否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取代基础数据整理?在大的学术背景下,我开始有点不能独善其身。为此,我积极向前辈们请教,当时马传栋老师的话我仍然记忆犹新,他说:“一项课题的研究,不论在什么时代,一定要建立扎实的研究基础,别人才会相信你有能力做好这个课题,才会把课题给你做,没有基础的研究,一切都是空谈。”一句话点醒了我,明确了方向就不断努力,认真打牢研究基础,2008年终于拿到了我的第一个山东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研究”,成功后的喜悦不言自明。接下来就是如何做好这个项目,为此,我做了详细的规划,并且一步步地严格按照规划步骤执行。我积极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调研,同时向老专家们虚心请教,听取他们对课题的意见建议,认真修改完善课题研究大纲和撰写课题报告,课题顺利按时结项。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陆续申报成功两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十多年来,我始终牢记“基础”二字,完成的每一项科研工作都扎实整理数据、系统梳理成果、认真开展调查分析,每一步都扎扎实实,不纸上谈兵,不闭门造车,不依赖网络,用数据说话、拿证据服人,这样做出来的文章才更有深意,修改的稿子才更有说服力。

做学问要敢于否定自我

经验和习惯既是一种传承、一种模式,也是一种桎梏、一种障碍。工作这么多年,慢慢地做任何事都有了相对固定的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可以少走弯路、少些重复,但也少了些锐气,磨掉了棱角。

2012年我开始担任《山东经济蓝皮书》副主编,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承担了大量的文字编撰和出版联系工作。作为智库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山东蓝皮书系列一直是我院新型智库建设支持的重点,是应用对策研究的知名学术品牌,平台很高,压力自然也很大。2014年《山东蓝皮书》被纳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全国皮书系列,这是提升蓝皮书编撰质量的重要契机。为此,我们蓝皮书研创团队积极打破原先固有的编撰模式和内容框架,从研创结构、内容质量、学术规范各个方面作了较大改进,蓝皮书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2015年我院实施创新工程后,山东蓝皮书被列入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现已成为我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预测年度发展趋势的权威性研究成果,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在做好蓝皮书编撰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参与各类重大课题研究,科研思路和方法上都做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几年来我参编了《山东省“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小康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科学发展观与强省战略研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学术著作16部,参与《“十三五”山东省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研究》《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研究》《济南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和横向委托课题10多项,并执笔多项研究报告。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的科研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1月我被聘为副研究员。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

2015年我院实施创新工程以后,为了更好地融入科研生活,我调入科研处,负责我院《科研要报》的编撰报送。这项工作时效性强、流程性强、政策性强,文字处理多,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沉住气、深下去。说句实话,刚接触要报编辑工作时,我压力很大,虽然能有幸第一时间拜读各领域专家们的大作,但因自己的专业领域有限,所以从事编辑工作有时感觉力不从心。在周德禄处长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不断学习,我自己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在逐渐拓宽,在慢慢积累编辑经验的同时,对如何撰写对策类研究报告我也有了一些小小的心得。截至目前,共编报《科研要报》200余件,其中被省领导肯定性批示130余件,特别是2017年以来取得较大突破,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40多件,较好地发挥了我院作为省委省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四年多的编辑工作,也让我对从事社科研究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搞科研一定要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寂寞;要紧跟新时代理论前沿,不断增强学习能力;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要稳扎稳打,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广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深入思考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我院《科研要报》形式向省领导呈报的4篇应用决策方面的研究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其中独立撰写的《我省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的问题与对策》获得省委主要领导和副省长的肯定性批示。报告指出,当前我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我省资源型产业基数大,高耗能产业比重高、体量大的特点较为突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报告重点与苏浙粤绿色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省在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仍比较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不突出,建议我省在低碳产业体系规划、创新动能培育、园区示范引领、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另外一篇研究报告《新时代阐释沂蒙精神应把握好七个问题》也获得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山东建设中充分发挥沂蒙精神的作用、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出了阐释新时代沂蒙精神应把握好本质根源、现实背景、传承创新、践行弘扬等七个方面的问题,要重视研究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结合时代特点弘扬沂蒙精神,通过创新传播方式,让沂蒙精神与每个人的思想产生共鸣,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山东发展贡献力量。

做学问要追求前沿

“路漫漫其修远兮”,做科研,我其实还只算是“入门级”,做学问永远在路上。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改变命运,年龄可以不断增长,但必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在当今多学科融合交叉的科学背景下,我们要始终活跃在学术争锋的前沿阵地,永远保持强大的学习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只有那些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随时代发展不断学习更新的学者,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才能始终走在科研前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端正态度,戒骄戒躁,扎扎实实地学习科研所需的各项技能和方法,广泛涉猎各个研究领域,树立起全局意识,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为科研打好基础,找到真正合适的科研道路;“学而不思则罔”,我们要善思、善辨。在研究过程中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善于思考,从不断思考中找到课题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对科研人员而言,独立的思维能力是最基本的科研素养,在科研创新实践中,要善于动脑和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我们要团队协作。社科研究不是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而是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共同协作。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新的思想和方法,更有助于高效完成科研项目。

得益于社科院提供的大好科研平台,以及这么多年来领导对我的支持与关爱,我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著作

《山东经济蓝皮书》,2012~2019年连续担任副主编

论文

1.《如何建设新型智库》,《东岳论丛》2015年第9期

2.《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区分异研究》,《马克思主义论坛》第十三辑

3.《生态山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经济》2015年9月

呈阅件

1.“我省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的问题与建议”,获省委主要领导、副省长肯定性批示

2.“新时代阐释沂蒙精神应把握好七个问题”,获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3.“关于进一步依靠产业升级促进我省就业扩容提质的几点思考与建议”,获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4.“关于支持济南建设区域性科创中心的思考与建议”,获得副省长肯定性批示

课题

1.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研究”

2.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低碳约束的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3.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构建支撑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路径研究”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