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彩88-官网学人风采
    
张恒:以学术为业,做“顶天立地”社科人
发布时间:2021-04-14 15:24  作者: 张恒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1年2月1日第129期 阅读量:



102年前,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发表著名演讲“以学术为业”,呼吁青年学者坚持学术理想,以学术为终身志业。通过参加院新入职人员培训班,我不仅对韦伯那影响了几代学人的演讲有了新的体会,也对如何在社科院开始独立的科研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立志:以学术为业,成己达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培训中,无论是院领导还是前辈学者、职能部门领导,都在教导提醒我们,要时时回望来路,不忘走上科研道路的初心。

2007年本科毕业后,出于探究事实的兴趣和对文字工作的热爱,我投身媒体行业做了一名记者,着迷于挖掘新闻事件和现象背后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社会与时代变迁的东西,这其实就是对理论与思想的兴趣。

也是出于这种兴趣,我于2012年考取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黄玉顺教授学习中国哲学,黄老师的“生活儒学”充满洞察力与感染力,使我真正领略到哲学的魅力。2016年我又考取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沈顺福教授,沈老师重视比较研究、强调哲学史逻辑发展的研究思路,为我打开了哲学世界新的大门。读博固然艰苦,但我也从中体味到了一种快乐——思维的快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这坚定了我走学术之路的决心。在我看来,学术不只是一份工作,更应成为一种志业,一种生活方式,正是这一想法促使我最终来到社科院。

“以学术为业”绝非只是句漂亮话,而是填充着最热情洋溢的内涵。一方面,学术是为了回应自身关切,成就自己,就像崔树义所长所说,“只是喜欢独处、读书看报、胡思乱想、写点东西”。另一方面,学术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当韩建文副院长说他初到社科院时想到的是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句,当崔树义所长说“我为人民做科研”,我都心有戚戚焉。

“顶天”:深耕中国哲学,做好基础研究

袁红英院长在培训班上指出,要当好社科人,首先得了解社科院,认清社科院的定位,既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又做好应用对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社科院“顶天”的一面,应往高深处做;应用对策研究是“立地”的一面,应做得接地气,做社科人就要“顶天立地”。

我所在的学科中国哲学总体上属于基础学科,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宋明理学,总体上属于基础研究。深耕中国哲学,做好宋明理学,为社科院“顶天”添砖加瓦,是我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首要任务。

走出大学校门之后,如何独立开展学术研究,郝宪印书记的讲话给我深刻启示,那就是必须找准、选好研究方向,潜心搞好科研,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和耐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本研究领域拥有一定发言权,成为本研究领域绕不过去的学者。

未来,我将按照各位院领导与专家所强调的,脚踏实地,放宽眼界,做好规划,深耕中国哲学,做好宋明理学,争取多发表有创新性的独立见解,早日拥有核心竞争力。

我也深知,为学先为人。我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理论根基;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科研诚信修养,爱惜羽毛,爱惜社科院的声誉。

“立地”:关注国情省情,做好对策研究

培训中,多位领导专家提到社科院不同于高校、政府职能部门的独特之处,王兴国副书记就讲过,社科院同仁对国情、省情、民情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基础理论研究之上还有务实的应用对策研究,即不仅“顶天”而且“立地”。

刚入职,我便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孔繁轲副部长任负责人、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涂可国任首席专家的省重大委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曲阜模式研究”,赴曲阜、邹城、泗水以及浙江等地开展调研,通过观摩、走访、座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对于曲阜等地“两创”工作现状、经验、问题等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完成了分章调研报告,并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调研文章。此外,我还参与了院省情调研等调研活动。

带着这些粗浅的经历参加培训,我对袁红英院长“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崔树义所长“应用研究也可以做出大学问”、张伟所长“虚心、有心、用心”“干好每一件不起眼的事儿”等教导都有了新的体会。大地、人民、生活才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做接地气的研究,既是社科院的特色、优势,更是社科人的崇高使命。

哲学虽是基础学科,儒家哲学、宋明理学虽是基础研究,但它们绝不只是概念游戏,而是活生生的历史与现实。未来,我将走出书斋,从社会与时代的关切中发掘最有价值的问题和方案,努力使科研既“顶天”又“立地”。

写在最后

通过培训学习,我对以何为业、如何立志、如何科研都有了更深的体会与认识,更因社科院大力鼓励与支持青年学者的成长,备受鼓舞,也更坚定了做好科研的信心。未来我将坚定地以学术为业,做“顶天立地”的社科人。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博士)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萍     
上一篇:
下一篇: